台灣
介紹
―
台灣
簡介
★ 本網站 世界排名 No. 1 : 2020~22, 2017~19, 2016, 2015, 2014, 2013, 2010~12 ★ Top rankings since 1998 ★ |
|
本網頁
:
台灣
旅遊觀光
台灣美食
台灣經濟
台灣外交
台灣軍力
人權
軟實力
identity
婦女
大學
台灣醫療
國家人格
司法
白色恐怖
迫害
本網站
|
English HOME Press about the site personal exhibition author |
☉○
◆ |
台灣Taiwan |
★
News brief
2021~2022:
◆
New York Times, 2022-6-19:
似乎迫在眉睫
(looming)
的威脅
/
問題是台灣能否像烏克蘭於2014年執行最具影響力的軍事改革?
台灣政客有選舉考慮。例如,延長徵兵制可能不很受歡迎 ◆
New
York
Times, 2022-6-13:
台灣在戰鬥機和潛艇上花費不貲,但入伍者卻幾乎沒有足夠的彈藥訓練。一些美台國防官員認為,未來幾年北京的全面攻擊能夠成功,只希望豪豬戰略爭取時間等待美國
幫助。◆
法國AFP, France
24,
2022-6-10:
北京稱,如果台灣獨立,將毫不猶豫不惜一切代價發動戰爭,這是美中超強最新一次交火。日本首相嚴厲警告:“今天的烏克蘭可能明天就是東亞”◆
N.Y. Times,
2022-6-10:
美國擔心,中國可能願意在未來幾年因台灣開戰。英國智庫:
中短期內,台灣衝突更有可能是偶然發生的
◆
New York Times,
2022-5-27:
2018 年美國國會授權的一項評估警告:
美國可能在台灣戰爭中面臨“決定性的軍事失敗”...許多人會為拜登挺身支持台灣而喝彩,但他可能會使該島處於更大的危險之中,而美國可能無法出手相救
◆
NY Times,
2022-5-24:
美國試圖在威懾和挑釁間走一條細索,可能促使中國主席習近平下令襲擊台灣
◆
美國New
York Times, 2022-5-23:
拜登稱如果中囯入侵,美國軍隊將保衛台灣,摒棄了傳統上青睞的“戰略模糊性”,白宮很快試圖否認,
拜登的即興宣言讓日本陷入了複雜的境地。◆ 美國Wall Street Journal, 2022-5-23:
拜登總統似乎與美國長期以來的戰略模糊政策決裂。他強調,美國仍然致力於“一中政策”的基石,只是透過武力奪取的想法是不合適的,中國外交部猛烈抨擊拜登,稱北京在台灣等核心問題上“沒有妥協和讓步的餘地”◆
NY Times,
2022-5-7:美國
正向台灣施壓訂購戰爭急迫性的導彈和小型機動不對稱武器而非大件軍武,以確保台灣備戰是來真的
◆
英國
Economist,
2022-4-20:中国從俄烏戰吸取的主要教訓是速度——最好幾天內勝利
。台灣最大的生存希望——孤軍奮戰的時間越長,越可能贏得同情、欽佩和軍事支持
◆
日本Japan
Times,
2022-4-19:
美國對台“戰略模糊”必須終結,模棱兩可政策正助長印太不穩定,鼓勵中囯低估美國的決心,並讓台北政府焦慮
◆
FoxNews,
2022-4-4:“不是共軍來不來台灣,而是什麼時候來",分析警告中共入侵的可能性令人生懼 ◆
美國19fortyfive,
2022-4-12:
TIPP 民調:
大多數美國人對捲入亞洲戰爭不感興趣,支持
護台直接軍事行動的不超過
20%
◆
Foreign Policy,
2022-3-31:
如果中囯攻擊台灣,
僅18%美國大學和學院的國際關係專家學者支持對中囯採取直接軍事行動
◆
Wall Street Journal,
2022-3-29:
台灣國防改革仍遠未達到升級需求——台灣得擴增軍隊規模,後備部隊訓練也必要採取更急進的作為◆
N.Y. Times,
2022-3-24:
習近平認為入侵烏克蘭與武統台灣可以相提並論, 美國與盟友認為制裁與像烏克蘭般激烈的抵抗可以起到威懾作用...Matthew
Pottinger:北京正為吞併台灣之戰鋪平道路
◆
N.Y. Times,
2022-3-20:如果俄羅斯打垮压倒烏克蘭,將增加台灣的危險;
與烏克蘭不同,台灣不被全球承認為獨立國家,
這可能引發"攻擊"是否是"入侵"的問題;
戰略模糊給了美軍置身事外的空間
◆
Japan Times, Bloomberg,
2022-3-20:
民調:
十分之九的日本人擔心中共可能入侵台灣
◆
TIME,
2022-3-18:
台灣男性服役四個月,
只有基礎訓練——相比之下,韓國是
18 個月,以色列和新加坡大約是兩年。 大多數分析家表示,該島無法靠自己的力量阻止解放軍全面入侵
◆
德國DW,
2022-3-15: Bonnie
Glaser:加強預備役早就該做了,
不知道還要多長時間才能達到水平;
Ian Easton:台軍缺乏人力,
且需要加強訓練
◆
Politico,
2022-3-14:
台灣軍隊可能因部隊協調不力而遭受批評,政府也一直不願加強自身防禦...中國深度融入全球經濟以及北京
10,680 億美元國債的槓桿作用將使西方制裁起來更加痛苦
◆
Economist, 2022-3-5:
台灣人似乎對保衛家園沒有興趣...台灣
也惰於改革國防戰力
◆
Washington Post,
2022-3-4:多年來台灣民眾一直對北京的威脅麻木不仁,
但現在台灣官方一直努力壓制“今天烏克蘭,明天台灣”的流行語,
有民眾認為歐美同情烏克蘭,是因為種族文化相似
◆
Foreign Affairs,
2022-3-3:
中國以經濟制裁報復西方的能力遠大於俄羅斯。烏俄戰爭沒有改變北京對武統台灣的考量
-
當習近平確信解放軍能夠成功兩棲入侵,並且時機適合,就會行動 ◆
Brookings, 2022-2-7:
為什麼台灣人目前不大贊同統一?
大多數受訪者(56%)表示兩岸文化相似,
但72%認為大陸政府對台至少有點不友好
(at least somewhat unfriendly)。 ◆ USA
Today, Yahoo, 2022-2-10:
台灣年輕人表示
在文化上與對岸越來越疏遠。 ◆ SCMP,
2022-2-12:
中國的勝利方程式是,懲罰和恐嚇造成足夠的痛苦和心理壓力,台灣終將屈服
◆ New York Times,
2022-2-7:
台灣外交地位的模糊脆弱可能使國際干預複雜化
◆ Times, 2021-12-10:
美國不會為拯救台灣或烏克蘭而戰,美國選擇謹慎行事
◆
Washington Post, 2022-1-25:保衛台灣是有價值,
但我們準備好迎接重大傷亡嗎?這可能是越戰以來最血腥的衝突。台軍經驗有限,甚至沒有。沒讓台灣民眾和軍隊準備好艱難鬥爭,將是嚴重的錯誤
◆
New York Post, 2022-1-21:
拜登處理烏克蘭危機的拙劣給中囯發出了軟弱的信號,眾議員
McCaul預測冬奧後共軍將仿克里米亞先例入侵台灣
(New York
Times,
2022-1-19
:
美國警告俄羅斯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入侵烏克蘭)
◆
New York times, 2022-1-19:中囯增強的威脅強化了台灣的主體身份
/
60+%
的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但更傾向避免戰爭的風險
◆ Bloomberg, 2021-12-7:
西方觀察家不同意台灣的威脅迫在眉睫,也有些認為未來幾年會發生衝突,Ian
Easton:“我認識的大多數分析家認為,明年台灣可能會遭到入侵" ◆
英國Daily
Mail, 2021-11-18:
中囯已具備對台海空封鎖、網絡攻擊和導彈
打擊的能力”,且準備好(is
ready for)全面入侵,中囯可能會從核威懾轉向“有限”首先使用核武的戰略
◆
WSJ, 2021-11-17:
拜登仍沒有對華戰略,許多美國人從來分不清台灣與泰國。若要冒著拜登之後出現一位不那麼軟弱的總統的風險,習近平可能會覺得他
有三年可以採取行動
◆
以色列JPost, 英國Reuters, 2021-11-17:拜登:
美國不鼓勵台獨,
而鼓勵他們完全按照台灣關係法去做◆
WSJ, FoxNews, 2021-10-25
: 台灣軍隊因內部問題而撕裂,而最緊迫的問題是每年約
80,000 名新兵及近 220 萬後備役的戰備不足且士氣低落。軍方行為與管教不當也弱化了年輕人從軍的意願
☉ 新聞
全文連結
◆
New York Times, 2021-10-22
: 拜登說防衛台灣,但並不是那麼明確。多年來,美國總統一直迴避
表示以多大的力度護台,或更有可能
─ 試圖慢慢箝制台灣,以迫使它回到大陸的控制下 ◆
ABC news, 2021-10-23
: 美國清除了拜登護台的“承諾"
◆
New York Times, 2021-10-9
:
台灣已成為美中間加深不和與對抗的核心,可能引發軍事火拼並重塑該地區秩序,台灣的軍備已經枯竭,在美國的支持下,台灣可能只能堅守兩三天
◆
FoxNews, 2021-10-9
:
Gen. Keane:“不確定”美國對台灣的承諾在
共軍創紀錄飛入台灣空防識別區後仍然“堅如磐石”◆
NY Times, 2021-10-3 :創紀錄數量的共機飛入台識別區,並非表明戰爭迫在眉睫,而是一種實力展示,
反映北京日益毫不掩飾地發出吞併台灣的訊號 ◆
NY Times, 2021-9-13 :
台海戰爭
共軍有利處是主場優勢, 龐大軍武庫,
以及民眾的支持(與美國相比),但解放軍必須在美國反應之前迅速行動,不利處是中國經濟將遭受更多損失 ◆
Nikkei Asia (日本), 2021-9-10 :
北京會對台灣行動?歷史示警很可能會(might) ◆
Guardian, 2021-9-6 :
越來越多的猜測指向北京可能決定對台灣採取行動,潛在的情況和時機引起激烈的爭論,但普遍認為,現在的風險比過去幾十年都要高◆ Guardian, 2021-8-20:拜登發表似乎護台的評論後,
白宮退縮(backtracks) ◆
FoxBusiness, 2021-8-19:
習近平預測中国將入侵台灣,美國最好聽好,且得“非常小心”,他們可能會引發一場誰都不想要的世界大戰 ◆
CNBC, 2021-8-19:
華盛頓沒有法律義務來拯救台灣, 如果北京對台動武,總統Biden政府可能對是否護台含糊其辭...◆
Politico, 2021-8-19:美對台承諾將被放大檢視
/
中長期看,台灣可能發展非對稱戰力以阻止共軍閃電戰。然而,非對稱戰力需要時間、美國等大量持續的援助。與此同時,中國肯定充分運用其經濟、外交和政治影響力阻止任何外援。北京、華盛頓和台北將在持續不斷的角力中考驗決心◆
Newsweek, 2021-8-19:
中共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不太可能緩和。台灣官方: 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
◆
DefenseOne,
2021-8-18:從最近議院應會拒絕的軍購知道,
台灣毫無緊迫感進行早就該進行的國防改革,
台灣已經虛耗大把鈔票在戰機坦克艦艇等,
台灣需要的是無人機、海岸防禦導彈、海軍水雷、便攜式防空系統和機動地面武器
◆ New
York Times, 2021-8-4: 習近平誓言化解中國百年列強國恥。“今日香港,明天台灣”已從口號變成了預兆 ◆
New York Times, 2021-7-13:
儘管日本仍擔心捲入美中競爭,隨著美中加強關於台灣的聲量和軍事活動,日本白皮書警告中国
迅速擴張軍力可能破壞和平 ◆